|
简体 繁体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概况 > 机构设置 > 科研体系 > 正文
科研体系

渔业环境保护研究室

渔业环境保护研究室现有科研人员11名,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4人,研究实习员2人;有博士3名,硕士5名;硕士导师3名;无锡市突出贡献专家1名。依托研究室建设有“农业农村部水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无锡)”、“农业农村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内陆大中型渔业水域污染效应评估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和公益性服务平台。研究室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各类项目70多项,发表论文论著200多 篇(本),授权国家专利30多项,获得国家、部(省)、市(院)等各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主持制定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等4项水产行业标准。实验室配置有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离子色谱、定量PCR仪等一批大型仪器设备,重点开展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渔业环境污染的毒理学效应、增养殖水域生态环境调控与修复、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领域的科研和公益性服务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和目标:

1.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针对国家重要渔业水域生境质量现状、胁迫因子及危害程度和动态趋势,应用化学、物理/生物传感、生物指示和数学建模等技术手段,重点开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与预警技术研究,为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渔业水质基准/标准和发布国家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提供科学数据,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养护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2.渔业环境污染的毒理学效应。研究增养殖水域中典型污染物(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毒素等)的分布、来源和毒性特征;研究典型污染物在渔业水域中的转化动力学、生态效应、迁移规律及其对渔业生物个体、组织、细胞、分子生物学毒性机理;同时研究典型污染物削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3.增养殖水域生态环境调控与修复。基于提高增养殖水域资源利用率和保护渔业环境的方针,从不同养殖类型和养殖模式所处的生态位着手,研究适合不同生态位的养殖环境优化调控与修复技术,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适合我国重要增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优化调控与修复技术体系,为渔业水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保障。

4.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甄别与评价技术研究,判别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污染物,研究其迁移、转化、分布、富集、代谢规律和危害机制,建立污染物甄别和质量安全评价技术体系,阐明水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与调控机理。

图1:指导实验

图2:在广西柳州开展罗非鱼产业调研

图3:水上农业技术调控池塘生态环境

图4: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调控池塘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