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淡水中心遗传育种室董在杰研究员团队联合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教授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期刊上(JCR 1区,IF = 8.5)发表两项关于锦鲤体色分子机制解析的重要成果。

第一项研究以红白锦鲤为模型,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构建了红色和白色皮肤的细胞图谱,鉴定出包括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黄色素细胞在内的10种细胞类型。研究发现色素细胞在发育轨迹上呈白皮向红皮分化的趋势,且红皮中类胡萝卜素吸收与降解相关基因显著上调。功能实验证实,类胡萝卜素降解基因k-bco2较k-bco1具有更广泛的底物识别能力,二者虽不直接互作,但可能通过钙离子信号通路协同调控色素代谢。淡水中心水产遗传育种研究室罗明坤博士和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博士生史秀兰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董在杰研究员和王成辉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5.147965。

第二项研究聚焦于绯写锦鲤的不同颜色(红色和黑色)表型,通过全转录组与小RNA测序,首次鉴定到包括lncRNA_89636、asip、miR-200a等在内的大量参与黑色素合成、代谢过程的关键非编码RNA及mRNA。随后,湿实验进一步解析了lncRNA_89636如何通过竞争性结合miR-200a调控asip表达,进而影响黑色素细胞的功能。基因编辑和慢病毒载体实验也证实asip基因敲除可改变色素细胞的分布及相关分子的差异表达,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lncRNA_89636/miR-200a/asip”轴调控绯写锦鲤体色形成的分子机制。淡水中心罗明坤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董在杰研究员和王成辉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5.148504。
上述两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系统地揭示了锦鲤体色形成的细胞与分子调控机制,为后续锦鲤性状的改良和靶向性基因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水产遗传育种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