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渔业环境保护研究室、长江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创新团队在揭示长江上游重要支流雅砻江生态环境变化空间异质性机制上取得新进展。
雅砻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地形崎岖、生态系统多样。近年来由于水电开发、城镇化加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改变了该流域的水文过程与生态结构。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融合非靶向筛查、改进PBT(持久性Persistence、生物累积性Bioaccumulation、毒性Toxicity)评价与空间分析的区域特异性研究框架。团队通过在雅砻江全流域水体开展非靶向筛查,共鉴定出158种水体污染物,包括人用药物、兽药、抗生素、农药等。研究构建了改进的多物种PBT评价框架,并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将流域划分为工农生产区、高山峡谷区和高山草甸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用药物在数量和总峰面积上均占主导(55.70%),且平均PBT评分最高(0.745)。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与随机森林模型进一步揭示,不同土地利用区污染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且与土地利用特征高度吻合,表明污染物组成与空间分布受到人类活动及资源利用方式的显著影响。

该研究不仅首次系统揭示了高原河流污染物的组成特征及空间异质性机制,还针对不同土地利用区提出了差异化的污染治理思路。为长江上游高原河流的污染监测、风险评估与精准管控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框架,对提升流域水生态安全、促进流域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我国其他生态脆弱地区的水环境管理提供了借鉴,为高原河流流域污染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关成果论文“Human activity driven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pollutants in a highland river basin revealed by non-target screening and improved PBT evaluation: A case study from the Yalong River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发表于国际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一区,IF=11.3)上。
(渔业环境保护研究室 供稿)